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潜流带中反硝化作用是去除硝态氮的主要机制,而碳源则是反硝化过程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为了研究不同碳源的反硝化作用,开展了模拟柱实验,研究潜流带沉积物层中不同碳源(葡萄糖、柠檬酸、腐殖酸及混合碳源)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重点研究了不同含量腐殖酸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混合碳源模拟柱中硝态氮的减少量最多,其次依次为葡萄糖、腐殖酸和柠檬酸;各模拟柱中反硝化作用均强于异化还原作用,说明硝态氮的减少以反硝化作用为主;②腐殖酸含量越高,模拟柱中硝态氮浓度下降越大,随碳源含量的增加,反硝化作用及异化还原作用均增强,但仍以前者为主。
推荐文章
不同水力负荷对潜流人工湿地内DO迁移转化影响
潜流人工湿地
水力负荷
溶解氧
外加碳源对污水灌溉系统氮素迁移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污水灌溉
碳氮比
氮素
迁移转化
淋溶
西藏高原灌区氮素迁移转化特性及模拟方法
西藏高原
灌区
农田氮素
通量叠加
径向渗流过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碳源对潜流带中氮素迁移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人民长江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硝态氮 碳源 反硝化 沉积物层 潜流带
年,卷(期) 2014,(14) 所属期刊栏目 ? 环境与生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26
页数 5页 分类号 X52
字数 466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洪梅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39 485 10.0 21.0
2 高扬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5 97 6.0 8.0
3 张海涛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133 868 16.0 22.0
4 张迪龙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 9 2.0 2.0
5 王飞 2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6)
共引文献  (61)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硝态氮
碳源
反硝化
沉积物层
潜流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人民长江
月刊
1001-4179
42-1202/TV
大16开
武汉市解放大道1863号
38-22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2471
总下载数(次)
23
总被引数(次)
554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