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检测冲洗后内镜不同部位的有菌率,比较清洗方法改进前后的清洗效果。方法对《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酶处理和刷洗的方法进行改进,刷洗时调整大小螺旋的方向,并在清洗剂中初洗;刷洗手法从直刷改为螺旋式刷洗;延长冲洗时间,流程改进前后采集内镜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改进后采集不同清洗阶段的标本进行A T P值测定,以检测清洗效果。结果内镜有菌率45°孔道最高为48.0%、90°孔道次之为44.0%、镜表最低为20.0%,不同部位有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进清洗方法前细菌阳性率为34.5%,改进后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离体后-预处理-初洗后(酶洗后)-冲洗后污染物下降明显,提高了内镜清洗的清洁度。结论流程改进后清洗内镜效果优于流程改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