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分析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变化特点,探讨其对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86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43例予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命门、至阳、大椎、膻中、中脘及关元穴位皮温.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侧重于提高督脉穴位皮温(P<0.05);同时对任脉的穴位皮温有先升后降之趋势.对照组偏重于降低任督脉的穴位皮温(P<0.05),特别是对任脉的穴位皮温降低幅度较大.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降低(P<0.05);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升高(P<0.05).结论 背俞指针疗法对任督二脉皮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使激发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并使其变得更加连续、清晰.该疗法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而对穴位皮温产生双向的调节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推荐文章
背俞温针灸治疗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胃脘痛
脾胃虚寒
背俞穴
温针灸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酸反流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针刺调理任督二脉治疗失眠症40例
失眠/针灸疗法
穴,膻中
穴,百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影响的研究
来源期刊 时珍国医国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任督二脉 穴位皮温
年,卷(期) 2014,(11) 所属期刊栏目 中医现代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97-279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03|R246.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8-0805.2014.11.09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谢胜 43 440 11.0 20.0
2 梁谊深 12 165 7.0 12.0
3 张越 7 63 5.0 7.0
4 税典奎 11 95 4.0 9.0
5 周晓玲 19 89 6.0 8.0
6 侯秋科 9 44 4.0 6.0
7 颜春艳 12 145 5.0 12.0
8 韦金秀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59)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任督二脉
穴位皮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时珍国医国药
月刊
1008-0805
42-1436/R
大16开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大道874号
38-168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8395
总下载数(次)
43
总被引数(次)
203860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