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聚合物微球通过延迟膨胀后的增黏作用及吸附、滞留堵塞窜流孔道,这一调剖机制与体系黏度密切相关。基于反相微乳液聚合合成一系列阳离子微球,通过测量吸水膨胀后微球的黏度,考察交联剂浓度、阳离子度对微球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合适的稳定交联剂浓度是颗粒空间结构形成及增强相互作用的重要条件;阳离子度为10%即有较好的增黏作用;微球质量浓度在0.1%~1%的范围内,不同阳离子度微球的黏度变化符合Tan修改的Krieger-Dough-erty模型,该模型扩大了现有模型的浓度范围,其中比体积参数k及其下降指数m的变化可以衡量颗粒之间缠连作用及反离子造成的渗透失胀的程度。 Herschel-Bulkely方程的黏性指数可以衡量电黏作用最强时的微球浓度。
推荐文章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聚合与应用研究进展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聚合
工业水处理
季铵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性质
季铵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水溶液性质
黏度
电导
无盐染色
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对棕壤酶活性的影响
阴、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棕壤
土壤酶活性
反相微乳液制备无单体残留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反相微乳液聚合
P(AM-DMDAAC)
阳离子度
单体残留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黏度特征
来源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微球 调剖 黏度模型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化学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6-181
页数 6页 分类号 TE357.46
字数 463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5005.2015.01.02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贵才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82 800 17.0 22.0
2 葛际江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64 594 15.0 21.0
3 李光辉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13 82 5.0 8.0
5 申金伟 9 9 1.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37)
二级引证文献  (41)
196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1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9(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聚丙烯酰胺
微球
调剖
黏度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3-5005
37-1441/TE
大16开
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1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6519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