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周公輔成王'是戰國儒生據《尚書》等古籍所構建的一儒家意識形態話語,漢代武帝後,又成爲官方意識形態的重要教條。是後君臣咸引爲説,以推進其政治事業或意識形態主張。唯此義用於漢代政治與意識形態,又隨情境而隱顯。蓋王莽前,'周公輔成王'多爲辯説的修辭,或强化論點,或藻飾其説。平帝至居攝中,王莽重構漢代意識形態,以爲政治之合法,在於重演歷史;'周公輔成王'遂頗遭古文經義重構,成爲王莽政治劇場的主要腳本。光武復漢,雜取王莽重構的意識形態,並加以標準化;經義之'周公輔成王',又成爲'帝王有輔'義的'正例'。其後明帝與章帝,自命'繼體守文'的成王;'周公輔成王'例,則被演出爲禮儀的盛觀。是後其義漸隱,僅爲修辭的濫調了。漢代的《周公輔成王》畫像,或產生於上述情景,並作爲文字經義的視覺表達,服務於不同的政治主張。其類型今可知者有二:一據今文經義,一據古文經義。前者始作於武帝,圖作成王在襁褓,周公負之於背;後者或始作於王莽,其中成王作十餘齡童子形象,正面站立。今存魯中南東漢祠墓畫像中的《周公輔成王》,或爲後者之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