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列缺穴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对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针刺双侧列缺穴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针刺得气后和一疗程后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变化,并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临床症状进行治疗前和一疗程后评分与疗效评定.结果:22例血流速度减慢患者在治疗前、得气后及一疗程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和右侧椎动脉RVA的速度比较分别为23.20±4.84 vs 26.30±4.17 vs 29.20±4.20 (mm/s,BA)、21.65±3.62 vs 24.20±2.89 vs 26.40±3.62(mm/s,LVA)和21.90±3.04 vs 24.25±3.01 vs 26.50±3.95(mm/s,RVA),18例血流速度增快患者比较分别为39.94±8.24 vs 35.17±4.84 vs 32.06±3.49(mm/s,BA)、41.83±5.64 vs 37.28±2.32 vs 35.61±2.09(mm/s,LVA)和37.11±9.83 vs 32.22±6.13 vs 28.11±4.12(mm/s,RVA),除流速增快患者RVA的流速针刺得气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40例患者针刺得气后及一疗程后各血管平均流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P<0.05);一疗程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为26.30±3.76,较治疗前的15.68±5.35显著改善(P<0.01).患者经1疗程治疗后,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总有效率为100%(40/40)、治愈率为55.0%(22/40).结论:针刺列缺穴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有所改善的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有着显著的疗效.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针刺列缺穴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 学科
关键词 列缺穴 颈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 经颅多普勒超声
年,卷(期) 2015,(2) 所属期刊栏目 Clinical Researches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27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尧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 5 37 2.0 5.0
2 布赫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 5 36 2.0 5.0
3 贾纪荣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 3 34 2.0 3.0
4 刘政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 4 36 2.0 4.0
5 李秀叶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 1 6 1.0 1.0
6 徐媛琴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 1 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32)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29)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列缺穴
颈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
经颅多普勒超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
季刊
1003-5257
11-2892/R
16开
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80-679
1990
eng
出版文献量(篇)
1320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251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