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大陆可以谈黄震遐了月前扬州大学孙德喜教授寄来一本《华文文学评论》第二辑(曹顺庆、张放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说他写的《香港作家寒山碧论》刊于其上。我略为翻动,发现同期有一篇陈思广先生(四川大学)的《简论黄震遐和崔万秋的战争小说》。陈先生跳出了鲁迅的定论和框框,以就事论事客观中肯的态度,对黄震遐1931年中篇小说《陇海线上》,1932年的长篇小说《大上海的毀灭》作了颇为详细的介绍。陈先生说:“《大上海的毀灭》是黄震遐的代表作,但不幸因鲁迅的批评而长期误读。其实,这部以‘一·二八’淞沪大会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一部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地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小说,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抗战文学的先声之作。……小说发表后,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贺玉波就认为‘万国安的抗日战事小说《三根红线》等,黄震遐的《大上海的毀灭》以及陈大悲等人的作品,便是最好的抗日文艺之代表作品’。不过,鲁迅在《止哭文学》(《伪自由书》)一文中却认为:‘一部《大上海的毀灭》,用数目字告诉读者以中国的武力,决不如日本,给大家平平心;而且以为活着不如死亡(十九路军死,是警告我们活得可怜,无趣),但胜利又不如败退(“十九路军胜利,只能增加我们苟且,偷安与骄傲的迷梦!’)。总之,战死是好的,但战败尤其好,上海之役,正是中国的完全的成功。’”震遐先生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反映十九路军在淞沪大会战中的英勇表现。鲁迅先生却出于偏见,完全扭曲了黄震遐先生创作原旨。鲁迅逝世之后一度被奉之为神,被鲁迅批评过的人就永世难得翻身。幸而时间是最好的洗涤剂,八十年之后,是非黑白终见分明,让身置大陆的陈思广先生也看出鲁迅“误读了”黄震遐。我再翻查资料,发现今年(2014)南京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追忆我知道和不知道的黄震遐
来源期刊 华文文学评论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黄震 追忆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 战争小说 大陆文学 长篇小说 代表作品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0-120
页数 11页 分类号 I207.4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黄震
追忆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
战争小说
大陆文学
长篇小说
代表作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文文学评论
年刊
16开
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
201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5
总下载数(次)
5607
总被引数(次)
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