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名学的历史根源,并在此一角度下,重新厘定中国名学的内涵与范畴.实际的探索,将分成学术脉络、礼乐制度与价值根源等三个部分进行.就学术脉络来看,名学包含名家,但名家未必等同名学,故将回归周人礼乐制度,确立"名"在社会中拥有"名位"、"名物"与"名辨"等三大实践内涵.而在语文学中,"名"即"命"即"令",礼制只是透过"命名"活动所建立的一个精准而有效的"命令"传递系统,名学因此不能只限定于逻辑名辨,还得在政治伦理的框架中关涉"名"的操作者及操作本身,由此形成老子"无名"与孔子"正名"等观点,并且触及"德"的范畴,上探"天命"的最高价值根源.再从"天命"的历史根源回观,则由命与名的直接关系,不但名学可能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科,成为内圣外王的关键,而且上述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范畴便皆可视为中国名学的研究范畴,利于吾人据以建立立体的名学架构.也就是以"名实指称领域"为最底层的基础问题,再向上进入语用学的"符号操作领域",讨论人对符号的操作问题,最后进入认知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操作图式领域",从价值上去掌握名的操作问题.如是,本文以"名位"、"名物"与"名辨"三大内涵及"名实指称"、"符号操作"、"操作图式"三大范畴完成了初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