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小嘴贝类是中-上泥盆统界线附近的一类重要腕足动物,其中的秃嘴贝类是我国华南该界线附近双腔贝类-秃嘴贝类组合带的主要分子.Ypsilorhynchus Sartenaer,1970,Leiorh ynchus Hall,1860以及Yocra rh ynchus Sartenaer,1995是该组合带内具有代表性的三属.然而华南众多冠以Leiorhynchus的分子基本缺乏准确形态描述及地层分布资料,这使其地层分布及属性归属出现各种问题.本文系统描述采自华南三个剖面(湖南大坝口,四川龙门山,云南盘溪)包含中泥盆统上部一上泥盆统下部地层的秃嘴贝类,总计4属5种:Leiorhynchus kwangsiensis Grabau,Ypsilorhynchus globosus(Wang et al.),‘‘Yb."subellipticus (Fang),Yocrarhynchus orientalis (Chen),Calvinaria sinensis (Fang).对比讨论其中秃嘴贝亚科3属的主要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区别特征:Ypsilorhynchus 壳线发育程度较好,分布始于壳体近喙部并覆盖整个壳体,数量也较多,腹壳内部齿板相互联合并与腹壳中隔板联合形成倒Y型结构,侧腔发育;Leiorhynchus壳线分布始于壳体中部,发育较弱,于侧区尤其微弱,壳内齿板分离、近平行或向腹方收敛直接融合于壳底,侧腔发育;Yocrarh ynchus个体较小,壳线相对较宽,分布始于壳体后部,数量相对稀少,齿板向腹方强烈收敛,融合于壳底,侧腔狭窄.对上述材料的研究表明,华南弗拉阶下部确实存在Leiorhynchus,而产自云南盘溪剖面及附近的几个所谓的Leiorh ynchus种则应归于其他不同属内,包括Ypsilorhynchus,Calvinaria等.华南的Leiorhynchus还可能包括L.obesus Grabau,确切的时代为弗拉阶下部,而众多其他所谓的Leiorhynchus分子应从该属中移除.
推荐文章
湘中上泥盆统弗拉斯阶两腕足动物及其地质意义
上泥盆统
弗拉斯阶
腕足动物
小嘴贝类
湖南中部
华南晚泥盆世腕足动物壳体保存状况及其氧碳同位素比较研究
腕足动物
壳体保存状态
碳、氧同位素
弗拉/法门界线
华南
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群的图形对比研究
下/中奥陶统界线
笔石
不同相区
图形对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华南中-上泥盆统界线附近的秃嘴贝类腕足动物
来源期刊 古生物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小嘴贝类 秃嘴贝 一打得组 土桥子组 泥盆纪 湖南 四川 云南
年,卷(期) 2015,(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81-500
页数 20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学平 28 132 7.0 10.0
2 张宇波 13 111 6.0 10.0
3 张美琼 5 27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4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小嘴贝类
秃嘴贝
一打得组
土桥子组
泥盆纪
湖南
四川
云南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古生物学报
季刊
0001-6616
32-1188/Q
大16开
南京北京东路39号
2-310
195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23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672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