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合理的变形缝间距对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防水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对规范的调研,总结了隧道变形缝间距设置的要点,分析变形缝间距的影响因素:地质状况、截面型式、温度,以及结构轴向和横向安全性、允许沉降等控制指标.提出了变形缝间距设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使传统依靠经验取值向定量计算转变,变形缝设置更加科学.以拱北隧道明挖段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确定变形缝间距可优化段.结果表明:当变形缝间距为80 m和120m时,均能满足结构轴向安全性、沉降条件.初步将变形缝间距设置为100m,对地质突变处进一步分析,发现隧道结构横向安全性也满足条件.综合考虑,将拱北隧道明挖段变形缝间距从原来的22 m设置为100m.该优化方法减少了变形缝的数量,提高了隧道的防水性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推荐文章
变形缝设置对区间结构受力影响分析及结构优化
变形缝
正线区间结构
通道结构
影响分析
结构优化
地铁隧道明挖法施工基坑支护稳定性研究
地铁隧道
明挖法
基坑支护
研究
隧道施工缝及变形缝防水技术
轻轨
隧道
施工缝
变形缝
防水
大跨径连拱隧道明挖施工技术
大跨径
连拱隧道
明挖
施工技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隧道明挖段变形缝间距的优化
来源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明挖段 变形缝间距 优化方案 安全系数 允许沉降
年,卷(期) 2015,(4) 所属期刊栏目 土木建筑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8-95
页数 8页 分类号 U452
字数 470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860/j.issn.1673-0291-2015.04.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强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36 118 6.0 7.0
2 谭忠盛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16 2028 28.0 41.0
3 李志宏 7 48 4.0 6.0
4 程占 7 15 2.0 3.0
5 彭焱森 3 5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24)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隧道工程
明挖段
变形缝间距
优化方案
安全系数
允许沉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双月刊
1673-0291
11-5258/U
大16开
北京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
197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626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384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