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新虎等人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过程中,根据甘肃省区域化探新成果,结合地球化学块体研究,对地球化学场特征进行梳理,认为地球化学场是地壳浅表不同地质体、各种地质—地球化学作用演化过程的反映.本文数据来源于全省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成果资料,主要采样介质为水系沉积物,定量分析39种元素和氧化物.文章介绍了甘肃省6大地理地球化学景观区特征,在总结甘肃省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时指出:地球化学景观条件对元素分布、迁移、富集产生影响,不同元素组合空间分布受不同构造层次、地质建造单元控制,反映出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和成岩、成矿物质成分的差异.其中北山地区处于干旱荒漠景观区,多数元素背景值偏低,与全国平均值相比明显偏低的元素(化合物)有As、Ag、B、Cr、Ni、Co、V、Fe2O3、Mn、P、Cu、Zn等,近乎是全国平均值的一半,Ba、Sr、CaO、K2O、Na2O、SiO2相对富集,这与该景观区强蒸发、碱性环境和钙质积结有关,其中Sr高出全国均值近2倍.祁连山地区与全国相比As、Au、Ba、Cr、Ni、Co、Cu、Fe2O3、Sb明显高出,反映出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基本地球化学特点.在总结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和统计分析基础上,划出地球化学域2个、地球化学省7个、地球化学带20个.区域地球化学场研究在地质找矿中居战略地位,地球化学分区对矿产资源勘查、异常查证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甘肃省已完成区域化探扫面面积36.4万km2,综合异常查证率达到65%,通过化探异常查证及后续地质工作发现各类矿产地230个,发现和评价了一批新矿产地,其潜在经济价值巨大.特别是化探找金取得丰硕成果,为甘肃省金矿勘查、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化探异常查证目前仍是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