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锂离子电池合金类负极材料比如Si,Sn,因其理论容量远高于目前商业化石墨负极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受限于这类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距离其产业化仍然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是由于其在电化学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产生巨大的应力而导致出现的不可修复的裂纹.利用金属镓低熔点的物理特性,在其熔点之上研究其脱嵌锂过程中的自修复能力.对制备出金属镓薄膜电极研究发现,25次充放电后,因为固体电解质(SEI)的持续生成,有效自修复区域降低为34μm,自修复区域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同时通过简单的液相分散方法制备出金属镓粉末电极,金属镓粉末大小为3.43 μm,尺寸小于有效自修复区域,电化学分析显示该金属镓粉末电极前25次循环能够实现高的可逆容量和稳定的循环性能,25次循环后的金属镓粉末电极的SEM分析显示裂纹平均尺寸大小为1 μm,说明金属镓在液体电解液体系中的自修复能力有限.金属镓有望用于非液态电解质体系中的裂纹修复,比如对全固态电池中金属锂粉化的修复.
推荐文章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碳素材料
锡基材料
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氧化物
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合金负极
脱嵌锂机制
体积膨胀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碳素材料
锡基材料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容量金属镓薄膜和粉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自修复行为研究
来源期刊 化学学报 学科
关键词 金属镓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自修复
年,卷(期) 2015,(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08-814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6023/A1503015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立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68 1213 16.0 34.0
2 李泓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62 955 15.0 30.0
3 罗飞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 225 7.0 15.0
4 郑杰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1 149 6.0 11.0
5 褚赓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6 195 4.0 6.0
6 刘柏男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 5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金属镓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自修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学报
月刊
0567-7351
31-1320/O6
大16开
上海市零陵路345号
4-209
193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16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7134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