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动学特征是由南向北的逆冲,变形从根部带的厚皮构造变为中部带、前锋带的薄皮构造.野外考察和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根部带断裂陡,叠瓦式逆断层为主,向下收敛于基底和盖层之间的深部滑脱层;中部带逆冲断裂具叠瓦式和双冲式特征,断裂产状相对较缓,深部滑脱层较根部带变浅,浅部的志留系滑脱层也十分发育,带内构造不对称性不明显,褶皱样式为“(Ω)”和“Ω”型为主;前锋带断裂组合为叠瓦状,发育大量反冲断层及倒转褶皱,其滑脱层主要是志留系或三叠系内部的软弱层.横向上,逆冲变形具有不均一性,体现在中下扬子的差异变形上:中扬子逆冲构造在中部带、前锋带卷入变形主体地层为志留系-三叠系,而下扬子中部带和前锋带却大量出露震旦-寒武系;中扬子在前锋带主要为向北倒转的不对称褶皱,前锋带到根部带都是隔槽式褶皱组合,而下扬子逆冲构造前锋带为“(Ω)”和“Ω”式褶皱,前锋带、中部带、根部带分别为上古生界-三叠系体现的隔档式、下古生界体现的隔档式、隔槽式褶皱组合.另外,中、下扬子深部滑脱层的深度也有显著差别.在变形的动力学上,中、下扬子燕山早期逆冲作用同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有关.中、下扬子逆冲变形的差异性表现可能是由于J3-K1后期赣江断裂走滑逆冲造成的不均一的隆升导致的.赣江断裂以东的下扬子逆冲抬升剥蚀严重,导致深部层次构造剥露,而中扬子保留了J1-J2时期逆冲构造的浅部构造原始样式.这种模式也符合在J3-K1东亚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观点.
推荐文章
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的防洪效应
河道演变
蓄泄能力
水库调度
超额洪量
长江中下游
长江中下游水沙数值模拟研究
长江中下游
水流泥沙
数值模拟
长江中下游实时洪水预报模拟
长江中下游
数值模拟
实时洪水预报
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调控数值模拟
水沙调控
数值模拟
防洪规划
长江中下游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来源期刊 岩石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逆冲 隔槽式褶皱 隔裆式褶皱 变形样式 机制 长江中下游南部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0-244
页数 分类号 P54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38)
共引文献  (1890)
参考文献  (5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368)
二级引证文献  (40)
192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2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7(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8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2(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3(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4(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5(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8)
1996(5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4)
1997(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1998(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2)
1999(6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2)
2000(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2)
2001(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1)
2002(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03(7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5)
2004(9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90)
2005(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2)
2006(5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8)
2007(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2)
2008(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0)
2009(6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8)
2010(4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11(3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2(1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3(1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2)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1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9(2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20(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逆冲
隔槽式褶皱
隔裆式褶皱
变形样式
机制
长江中下游南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岩石学报
月刊
1000-0569
11-1922/P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8-3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8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495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