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解2009年珠江口双胞旋沟藻赤潮生消过程,探索其生消机制,对赤潮进行了连续10 d(10月28日─11月6日)的跟踪监测,设置了3条监测断面,共12个站位。通过现场测定和实验室分析,研究赤潮藻密度、叶绿素a、营养盐、温度、盐度、pH 和溶解氧的变化规律。赤潮区双胞旋沟藻的密度先升高后降低,最高密度达到2.765×107 cells·L-1,叶绿素 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大值达到172.76μ·L-1,监测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均处于富营养化水平,无机氮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在赤潮末期稍有回升的趋势,无机磷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赤潮区水温变化范围为19.33~27.66℃,盐度的变化范围为9.16~31.5,pH的变化范围为7.45~8.51,溶解氧的变化范围为5.50~11.45 mg·L-1。通过对赤潮期间的环境因子分析,并结合2006年该海域发生的双胞旋沟藻赤潮事件和近几年周边海域发生赤潮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2009年珠海双胞旋沟藻赤潮规模较大,是中国沿海由双胞旋沟藻引起的最大规模赤潮。10月25日─10月27日为赤潮的起始发展阶段,10月28日─11月1日为赤潮形成维持阶段,11月2日─11月6日为赤潮消亡阶段。赤潮生消过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赤潮持续期双胞旋沟藻占主要优势,赤潮消亡期间硅藻(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p.)数量增加,演替双胞旋沟藻成为优势种。此次赤潮事件中有机氮浓度较高,约占总氮的60%,是赤潮藻大量繁殖代谢所致。研究海域处于严重富营养化水平,这是诱发赤潮发生的基础。同时,长时间处于高温、低盐的环境,使双胞旋沟藻急剧繁殖,诱发赤潮。在赤潮后期,恶劣的气象条件是赤潮消退的主要原因。
推荐文章
广东珠海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事件分析
双胞旋沟藻
多环旋沟藻
赤潮
珠海
近岸水体
香港及珠江口海域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初步探讨
赤潮
藻毒素
环境因子
香港及珠江口海域
珠江口海域双胞旋沟藻赤潮对卤虫幼体、鱼苗和虾苗的急性毒性
双胞旋沟藻
卤虫幼体
金鼓鱼
凡纳滨对虾
急性毒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珠江口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geminatum赤潮生消过程的环境特征初步分析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珠江口 赤潮 双胞旋沟藻 环境因子
年,卷(期) 2015,(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6-293
页数 8页 分类号 X171.5
字数 888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02.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吕颂辉 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 107 1534 23.0 34.0
2 聂瑞 6 15 2.0 3.0
4 庞勇 6 13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34)
共引文献  (173)
参考文献  (2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36)
二级引证文献  (5)
19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4(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0(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1(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2(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3(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4(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6(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7(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8(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9(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11)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珠江口
赤潮
双胞旋沟藻
环境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