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颈性眩晕临床诊断,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的患者1680例,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获得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和分析椎动脉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表现.[结果]16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者336例(20.0%).其中,椎动脉V2段血管纤细218例(64.9%);椎动脉血管缺如21例(6.3%);椎动脉血管受压56例(16.7%);椎动脉血管受纤维束带牵拉40例(11.9%);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1例(0.3%).[结论]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存在5种形态病理学改变,以椎动脉血管纤细发生率最高,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发生率最低.研究结果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治疗措施选择、预后判断、指导患者自我防护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推荐文章
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积分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椎动脉
钙化积分
血管狭窄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椎动脉V2段狭窄性病变的相关性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V2段狭窄性病变
相关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
来源期刊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眩晕 颈性 缺血性 3D-CTA 椎动脉 孔内段 血管形态学 病理改变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
页数 5页 分类号 R543
字数 285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466/j.issn1005-5509.2015.01.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范炳华 70 639 15.0 21.0
2 林敏 43 195 8.0 11.0
3 汪芳俊 17 89 6.0 9.0
4 李伟 20 99 6.0 9.0
5 许丽 61 247 10.0 13.0
6 徐泉珍 25 217 9.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31)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51)
二级引证文献  (33)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9(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眩晕
颈性
缺血性
3D-CTA
椎动脉
孔内段
血管形态学
病理改变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月刊
1005-5509
33-1349/R
大16开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32-14
197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026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49763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