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张爱玲笔下,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她凭借在一定情境中对各色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和敏锐洞察,在表现手法上不仅擅长运用回忆联想、侧面烘托等,还通过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法相结合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纵向表现人物心理流程的同时,通过参差对照的手法横向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将人物的各种变态心理及性格分裂表现得淋漓尽致。张爱玲的小说丰富了描写人物心理特征的手法,披露了人生存的困境及人性险恶的一面,揭示中国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过程中人们所承受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推荐文章
从女性心理痼疾看张爱玲小说的现实意义
张爱玲
女性
心理痼疾
精神独立
现实意义
基于语料库的张爱玲中英自译小说风格研究
语料库翻译学
张爱玲自译
译者风格
张爱玲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两性
关系
婚恋
金钱
情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论张爱玲小说的心理描写及其意义
来源期刊 芒种:下半月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张爱玲 心理描写 历史意义
年,卷(期) 2015,(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2
页数 2页 分类号 G726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熊丽娟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25 84 3.0 9.0
2 刘雄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48 44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张爱玲
心理描写
历史意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芒种:下半月
月刊
1003-9309
21-1040/I
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
8-318
出版文献量(篇)
5768
总下载数(次)
63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