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0°~ 120°E,35° ~ 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约占地震总数的88%,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 23 km,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推荐文章
华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果分析
双差地震定位法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性
震源深度
新河断裂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研究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贝尼奥夫应变
小波变换
地震活跃期
地震平静期
华北地区
用二进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期的研究
小波分析
地震活动期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型态特征分析
夏季降水
异常型态
奇异谱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联合多种定位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重定位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双差地震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技术 新河断裂 唐山断裂
年,卷(期) 2015,(2) 所属期刊栏目 地球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3-251,280
页数 分类号 R315.6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15.02.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筱青 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1 0 0.0 0.0
2 于湘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7 76 3.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华北地区
双差地震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技术
新河断裂
唐山断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双月刊
2095-6134
10-1131/N
大16开
北京玉泉路19号(甲)
82-583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47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522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