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对上唇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皮肤侧与黏膜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密度及形态的差异进行研究,为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减少上唇部瘢痕生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35例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病人上唇切口部位皮肤侧及黏膜侧瘢痕组织,以CD34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表达对微血管进行计数后计算微血管密度,以Image J软件对生成血管最大径、最小径进行测量并计算二者之比.结果 上唇皮肤侧瘢痕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较黏膜侧明显增高(t=11.136,P<0.05),皮肤侧瘢痕组织中血管最大径、最小径及二者之比均较黏膜侧明显增大(Z=2.282、2.028,t =2.093,P<0.05).结论 单侧唇裂术后上唇皮肤侧瘢痕组织较黏膜侧血管生成密度增高且形态变异较多,这可能会影响上唇部瘢痕的形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上唇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皮肤侧与黏膜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密度及形态的比较
来源期刊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唇裂 瘢痕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皮肤 黏膜
年,卷(期) 2015,(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52-555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82.2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361/j.qdyxy.201505016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唇裂
瘢痕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皮肤
黏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双月刊
1672-4488
37-1356/R
大16开
青岛市登州路38号
24-126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762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859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