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施肥是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显著影响着土壤质量的变化,因此,长期施肥与土壤质量关系一直是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的热点. 近3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投入不断增长,粮食产量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实现了"十一连增",对土壤的养分收支影响巨大. 研究我国近30年主要农田土壤质量的变化,对维持和提高土壤质量,保持粮食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 [方法]我国持续进行的长期肥料试验约50个,覆盖了主要种植制度和土壤类型. 依据本专辑论文有关长期施肥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综述了我国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和施肥量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并依据研究内容和国际研究热点提出了我国今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的方向及驱动力. [结果] 1) 本专辑收集了论文31篇,60%以上研究内容集中在土壤有机质和磷素有效性的演变,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和磷素库源平衡在我国农田土壤质量评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连续30年单施化肥,东北黑土有机质呈缓慢下降趋势,每10年下降1 g/kg左右,其他区域稳定缓慢上升,每10年上升1.4 2.5 g/kg. 长期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呈显著上升趋势,30年平均上升幅度西北和华北高达51%和68%,南方旱地和长江流域水田平均为24%.3 )我国农田有机物料碳的利用效率平均为16.3%,呈现随水热梯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其中,西北和东北地区平均为22% 26%,明显高于华北的13%和南方旱地或水田的10%;4 )土壤有效磷含量受施肥影响显著. 每季作物施磷( P)20 33 kg/hm2 ,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可维持平衡或明显增加,年平均上升速率因土壤类型和磷肥施用量不同存在较大差N,每年最大可提高2.1 mg/kg;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助于活化土壤磷,对于有效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最高可达9.3 mg/kg. 5)施用化肥,土壤磷素以有效性较高的无机形态( Ca2-P、 Ca8-P、 Al-P、 Fe-P)累积,化肥配施有机肥显著增加了活性较高的有机磷组分(活性有机磷、 中活性有机磷),有利于土壤有效磷的稳定供给.[展望]我国目前集约化种植下,农田有机物料的投入仍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第一要素. 我国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仍有增加的空间,还需加强有机物料的投入. 土壤质量研究今后还应加强土壤生物指标和土壤生态和健康功能研究,加强土壤质量演变趋势研究,采用模型模拟、预测与预警土壤质量,并通过模型的选择和参数的确定促进模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