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商业化多晶硅粉为原料,采用金属银催化剂诱导化学腐蚀的方法制得三维多孔硅材料。通过优化腐蚀条件,得到孔径约为130 nm,比表面为4.85 m2/g的多孔硅材料。将多孔硅和PAN溶液混合球磨并经高温烧结后在多孔硅表面包覆上一层致密的无定形碳膜,从而制得多孔硅/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3D多孔硅结构可以缓解电化学嵌/脱锂过程中材料的体积效应,无定形碳膜层可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多孔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电池在0.4 A/g的恒电流下,首次放电容量3345 mAh/g,首次循环库伦效率85.8%,循环55次后容量仍保持有1645 mAh/g。并且在4 A/g的倍率下,容量仍维持有1174 mAh/g。该方法原料成本低廉,可规模化生产。
推荐文章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物
研究进展
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研究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石墨
包覆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纳米硅
人造石墨
碳包覆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碳素材料
锡基材料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锂离子电池多孔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
来源期刊 无机材料学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化学腐蚀 多孔硅/碳 锂离子电池
年,卷(期) 2015,(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1-356
页数 6页 分类号 TM911|O613
字数 450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5541/jim2014035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勇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86 684 15.0 24.0
2 陈松岩 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68 248 8.0 12.0
3 韩响 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6 32 3.0 5.0
4 黄燕华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8 28 2.0 5.0
5 陈慧鑫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3 29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0)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38)
二级引证文献  (52)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8)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8)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6)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8)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23)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9(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0)
2020(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化学腐蚀
多孔硅/碳
锂离子电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无机材料学报
月刊
1000-324X
31-1363/TQ
16开
上海市定西路1295号
4-504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760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6168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