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从临床角度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76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资料完整,11例病例失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B症状、血红蛋白(Hb)、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以及治疗方法、病理分型、首发部位、预后指数PIT、骨髓是否受侵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5例PTCL病例中包括非特异型(PTCL-U)25例,结外自然杀伤细胞(NK)/鼻型T细胞淋巴瘤(TCL)1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9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9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的患者比>60岁的患者预后好(P=0.008);Ⅰ/Ⅱ期患者比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74.4% vs 19.0%,P=0.011);IPI指数低危、中低危、中高危、高危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2.5%、0.0%和0.0%(P=0.004);初诊时LDH升高的患者预后比LDH正常或降低的患者差(P=0.048);初诊时ALB降低的患者比ALB正常者预后差(P=0.008);首发部位为结外的患者比首发部位在淋巴结的患者预后较好(P=0.002)。将PIT指数分为0、1、2和≥3组,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85.7%、17.4%和0.0%(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PIT评分指数为PTCL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02)。结论年龄、临床分期、IPI指数、LDH、ALB、病理分型、首发部位及PIT为预后影响因素,PIT为PT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