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单纯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中骶棘肌复位缝合法与传统骶棘肌游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探讨骶棘肌复位缝合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骶棘肌复位缝合法治疗)和对照组(行传统骶棘肌游离法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DI),以及患者术后48 h 血红蛋白丢失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21.4±12.8)ml、(159.7±14.3)ml,血红蛋白丢失率分别为(1.4±0.6)%、(2.3±0.8)%,术后 ODI 评分分别为(11.6±7.3)分、(15.4±8.8)分,以上项目两组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3±1.1)d、(9.4±1.3)d,两组术后 VAS 评分分别为(2.1±1.8)分、(2.7±1.9)分,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骶棘肌复位缝合法具有术后引流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 ODI 评分值及术后48 h 血红蛋白丢失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