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三通回血法在中心静脉置管( CVC)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2013年8月—2014年7月选择在血透中心行MHD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开放式回血法)、B(密闭式回血法)、C(三通回血法)三组,各30例,分别记录回血所需时间、回血用0.9%氯化钠溶液量、透析后残余液红细胞计数,监测患者治疗开始、6个月、12个月时C反应蛋白( CRP)变化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发生率。结果三组回血时间分别为(291.04±46.92),(340.75±51.36),(278.99±45.21)s,0.9%氯化钠溶液用量分别为(186.72±27.65),(257.24±40.07),(191.11±32.53)ml,残余液红细胞计数分别为(4628.4±501.6),(5104.5±592.7),(4588.2±546.9)个/μl,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9327,4.5291,3.1338;P<0.05);两两比较发现,A、C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回血时间均短于B组,0.9%氯化钠溶液用量和残余液红细胞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B、C组CRP水平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部不同时间点CRP水平比较,A组CRP随着时间延长有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组内3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CVC-RI发生率分别为40.00%,16.67%,13.33%,三组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07;P<0.05);B、C两组的CVC-RI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CVC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三通回血法,其操作简单,有条理性,使护士省时省力,减少潜在CVC-RI风险,减轻了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又能减少透析后血路管残血量并使用较少0.9%氯化钠溶液量,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