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苦味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由25种亚型组成。苦味受体分布于口腔,介导哺乳动物的苦味觉;另外还存在于胃、肠管等口腔外消化系统,影响消化吸收及能量调控,在呼吸系统松弛呼吸道平滑肌,在心血管系统则发挥降压作用。而与现代苦味受体的最新进展惊人一致的,则是古老的中医药性味理论中的苦味中药或苦寒中药功效,如“泄”、“燥”、“坚”等特性,数千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消化、内分泌、呼吸、心血管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因此,基于苦味受体环节,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诠释中药苦味属性或苦寒药性的科学内涵,应是一条可行途径和新的研究模式,对于丰富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客观化具有重要作用。
推荐文章
对中药药性科学内涵的再认识
药性学
中药
认识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科学内涵研究进展
方剂配伍
药效物质基础
作用机理
拆方研究
综述
有毒中药对证控毒科学内涵的现代诠释
有毒中药
对证控毒
科学内涵
“心主神明”的内涵及现代科学依据
心主神明
从心论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苦味受体挖掘苦寒(味)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
来源期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苦味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苦寒(味)中药
年,卷(期) 2015,(5) 所属期刊栏目 思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23-928
页数 6页 分类号 R285.1
字数 592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842/wst.2015.05.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霍海如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95 1552 23.0 35.0
2 姜廷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74 1418 23.0 34.0
3 隋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31 307 10.0 17.0
4 戴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9 26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2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6)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苦味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苦寒(味)中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月刊
1674-3849
11-5699/R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思源楼12层
2-534
199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712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41879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