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出生胎龄≤34周、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105例,其中男63例、女42例,出生胎龄(31.1±1.9)周,出生体重(1 401±314)g.均于生后第2、3、5、7天进行床旁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生后2~3d根据临床表现及UCG结果将患儿分为3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hsPDA)组34例,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nhsPDA)组44例,无PDA (nPDA)组27例.观察各组的一般情况、动脉导管内径、分流方向、评估左室功能及相关合并症.采用单因素分析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hsPDA组胎龄明显小于nhsPDA组[(30.5±2.1)比(31.6±1.6)周,F=3.40,P=0.01],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及生后2、3、5d的机械通气比例均显著高于nhsPDA组和nPDA组(x2 =11.62、14.95、12.73、11.59,P=0.00、0.00、0.01、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平均住院时间与hsPDA有相关性(F=3.52、P=0.03,OR=1.03,P=0.02),hsPDA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nhsPDA组和nPDA组[(39±23)比(30±16)和(29±13)d,P=0.02、0.03].hsPDA组死亡或放弃治疗患儿比例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 (2/34)比0(0/44)和3.7%(1/27),x2=5.26,P =0.06].早产儿在生后2、3、5d,hsPDA组的舒张压和平均压均显著低于nhsPDA组和nPDA组(P均<0.05),生后2 d hsPDA组脉压大于nPDA组(P=0.0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hsPDA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显著相关(x2=7.34、7.39,P=0.02、0.02;OR=3.46、4.01,P=0.04、0.02).生后7d内hsPDA的存在使左室心输出量(CO)增加(F=6.93,P<0.01),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和左室射血分数(EF)无明显变化.生后第7天hsPDA组动脉导管关闭后与同时间nhsPDA和nPDA组比较各心脏血流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sPDA组内比较,胎龄、体重越小,CO值越低(F=5.16、14.87,P均<0.01).hsPDA组布洛芬治疗后动脉导管内径显著缩小(t=5.58,P<0.01).结论 胎龄小、PS应用和机械通气可能与早产儿hsPDA有关.hsPDA可能使平均压和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其与平均住院时间、NRDS和BPD显著相关.早产儿hsPDA可引起CO的增加,FS、EF值不受影响.生后1d后口服布洛芬能有效治疗hsP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