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摘要:
选取腈化合物和醛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明亮发光杆菌为模式生物,以15 min发光抑制为测定终点,测定了10种腈醛化合物的单一急性毒性和55组二元非等毒性比腈醛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分别建立了腈、醛化合物单一急性毒性的QSAR模型,并提出了非等毒性比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不同,主要呈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采用QSAR模型定量描述了腈醛类化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联合毒性作用,为环境介质中腈醛的联合生态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推荐文章
二元混合污染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联合毒性
发光细菌
农药
重金属
联合毒性
快速检测技术
重金属汞、镉和铬对明亮发光杆菌的生物毒性
明亮发光杆菌
重金属
毒性,重金属污染
污染检测
重金属汞、镉和铬对明亮发光杆菌的生物毒性
明亮发光杆菌
重金属
毒性,重金属污染
污染检测
二元农药混合物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研究
发光细菌
农药
联合毒性
快速检测技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腈醛混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联合毒性效应
来源期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学科
关键词 腈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明亮发光杆菌 急性联合毒性 QSAR模型
年,卷(期) 2015,(6) 所属期刊栏目 污染生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47-1052
页数 6页 分类号 X171.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1654/jaes.2015.06.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饮江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87 798 17.0 24.0
5 花文凤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8 42 4.0 6.0
6 林志芬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1 38 4.0 5.0
7 安情情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2 12 1.0 2.0
8 田大勇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9)
共引文献  (33)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腈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明亮发光杆菌
急性联合毒性
QSAR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月刊
1672-2043
12-1347/S
大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31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5548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