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粮草轮作、粮豆轮作是黄土高原旱地区常见种植制度,本文利用长期定位试验探索该地区轮作制度和茬口年限对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优化旱地作物种植制度.[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4年,试验设8个处理:对照(小麦连作,CK),粮草长周期轮作(3组种植方式:2茬小麦→4茬苜蓿→1茬马铃薯→小麦,WAT1;小麦→4茬苜蓿→1茬马铃薯μ2茬小麦,WAT2;4茬苜蓿→马铃薯→3茬小麦,WAT3),粮草短周期轮作(2组种植方式:小麦+红豆草→红豆草→小麦,WST1;红豆草→小麦→小麦+红豆草,WST2),粮豆轮作(2组种植方式:小麦+糜子→豌豆→小麦,WPT1;豌豆→小麦→小麦+糜子,WPT2).小区面积66.69 m2,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麦收获后采集植物及土壤样品,测定小麦产量、籽粒和秸秆养分含量、土壤肥力性质.[结果]与小麦连作相比,轮作小麦籽粒增产1.47%~29.66%,秸秆增产2.17%~29.77%,粮草轮作增产效果更显著,轮作优势在豆科牧草后第二年最高,第三年减弱.粮草长周期轮作有利于小麦对N、K、Fe、Cu、Zn的吸收,吸收量在苜蓿茬后第三年>第二年>第一年;粮草短周期轮作可提高小麦对N、K、Fe的吸收量,红豆草茬后第1年吸收量稍高于后第二年;粮豆轮作有利于小麦吸收N、K、Fe、Mn,豌豆茬后第二年吸收量大于第一年.轮作制度和茬口年限对小麦微量元素养分收获指数的影响程度大于大量元素,粮豆轮作有利于N、P、Cu向籽粒转移,3种轮作制度下小麦K收获指数均低于连作小麦,粮草轮作中小麦Fe收获指数低于连作小麦.轮作后,土壤全氮增加11.54%~20.51%,碱解氮提高9.66%~21.56%;粮草短周期轮作对土壤有机质、氮素和速效钾的提升作用突出,但有效磷亏缺23.97%;粮豆轮作对土壤磷素累积和有效化作用明显,其有效磷比小麦连作增加45.52%.[结论]黄土高原旱地区增加小麦产量、改善籽粒矿质营养,实现土壤培肥的较优轮作模式为红豆草(2~4年)→小麦(2年),以4~6年为一个轮作周期,同时注意增施磷肥.
推荐文章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传统耕作
保护性耕作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质量
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施肥
旱地
冬小麦产量
土壤肥力
黄土高原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黄土高原
有机肥
土壤肥力
小麦产量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肥对小麦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长期施肥
旱地
小麦
养分吸收
土壤肥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轮作模式与周期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来源期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轮作 黄土高原 小麦 养分吸收 矿质营养 土壤肥力
年,卷(期) 2015,(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64-872
页数 9页 分类号 S344.3
字数 594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74/zwyf.2015.04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蔡艳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52 504 13.0 2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8)
共引文献  (426)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239)
二级引证文献  (28)
1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8(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3(2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4(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5(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6(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7(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8(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0(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1(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20)
  • 引证文献(13)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9(13)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1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轮作
黄土高原
小麦
养分吸收
矿质营养
土壤肥力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月刊
1008-505X
11-3996/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82-169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41
总下载数(次)
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