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冷轧带钢表面氧化色缺陷的成分,分析氧化色形成的原因,研究减少氧化色的方法途径。方法通过实验室模拟现场退火实验,研究不同材料在不同出炉温度下对带钢表面氧化色的影响;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场发射扫描电镜,对不同方式产生的氧化色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元素分析;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氧化色进行物相分析。结果出炉温度是影响带钢退火后形成黄色氧化色的主要条件。实验室退火实验与生产现场生成的氧化色相同,氧化膜为黄色,由O,Mn,Fe,C等4种元素组成,主要是铁和锰的氧化物,膜层的厚度较薄约为50 nm,局部表面存在明显的Mn元素富集。结论带钢表面氧化色缺陷由氧化物组成,具有氧化色缺陷敏感性的冷轧带钢在罩式炉退火中,局部表面产生了易氧化元素Mn的富集;当出炉温度较高时,Mn元素优先被氧化形成了与正常板面不同的氧化色缺陷,氧化色的耐蚀性低于正常板面。降低出炉温度可有效减少氧化色的形成。
推荐文章
冷轧带钢表面起皮缺陷分析
冷轧带钢
起皮
夹杂物
皮下气泡
擦伤
冷轧带钢表面探伤系统的算法
表面探伤
图像处理
神经网络
BP算法
浅谈冷轧带钢的平整轧制
平整机
延伸率
湿平整
EPC对中系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冷轧带钢表面氧化色膜层分析及成因研究
来源期刊 表面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冷轧带钢 氧化色 XPS 出炉温度 物相分析 耐蚀性能
年,卷(期) 2015,(8) 所属期刊栏目 表面质量控制及检测 Surface Quality Control and Detection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0-125
页数 6页 分类号 TG156.2|TG335.12
字数 273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5.08.0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安玉良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2 150 7.0 9.0
2 安恺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7 11 2.0 3.0
3 周一林 3 22 2.0 3.0
4 朱大军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8)
共引文献  (54)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3)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冷轧带钢
氧化色
XPS
出炉温度
物相分析
耐蚀性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表面技术
月刊
1001-3660
50-1083/TG
16开
重庆市2331信箱(重庆市九龙破区石桥铺渝州路33号)
78-31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47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3416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