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评价抗骨髓窦状内皮细胞表面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l,VCAM-1)靶向超声微泡减少体外循环相关炎症条件下骨髓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有效性和可逆性.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为抗体组(A组)、抗体+超声组(AU组)、靶向微泡组(T组)、靶向微泡破裂组(TU组)、体外循环后血浆刺激对照组(MC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并建立股骨骨髓原位灌注模型进行灌注.C组进行4个周期的缓冲液灌注;其余各组各5个灌注周期,第1周期灌注缓冲液后,第2~5周期灌注大鼠体外循环后血浆.第2周期结束后,A组和AU组推注等量抗VCAM-1抗体,T组和TU组注入等量抗VCAM-1靶向超声微泡,AU组和TU组在第3周期灌注的同时,给予同样的高声压超声辐射.分别收集各组灌出液直至灌注结束,检测灌出液的中性粒细胞总数.结果 在体外循环后血浆刺激模拟炎症条件下,A组和T组骨髓释放的中性粒细胞总数与MC组相比均明显减少,且T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得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超声辐射后,TU组骨髓中性粒细胞释放恢复,中性粒细胞总量相比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U组与A组各周期灌出液中中性粒细胞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VCAM-1靶向超声微泡可以识别阻断骨髓窦状内皮细胞表达的VCAM-1,并与其配体结合,同时微泡在骨髓窦状内皮表面形成物理阻挡屏障,进一步有效减少中性粒细胞释放.通过高声压超声辐射击破微泡,其空化效应还可使VCAM-1与微泡表面抗体间的结合分离,骨髓窦状内皮恢复炎症条件下释放中性粒细胞的能力,实现了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可控性.
推荐文章
体外循环对冠脉搭桥手术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与意义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
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弹性蛋白酶
体外循环对小儿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及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心肺转流术
炎症
细胞因子类
中性粒细胞
细胞凋亡
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细胞因子释放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
抗原,CD11b
细胞因子类
体外循环
炎性反应
膀胱癌BIU-87细胞靶向超声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超声成像
纳米脂质微泡
膀胱癌
靶向超声造影剂
体外实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抗VCAM-1靶向超声微泡对体外循环相关骨髓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可逆性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学科
关键词 体外循环 中性粒细胞 超声微泡 可控性
年,卷(期) 2015,(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6-150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507/1007-4848.2015004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石应康 172 1569 19.0 29.0
2 安琪 91 513 12.0 20.0
3 张静漪 9 31 4.0 5.0
4 干昌平 18 78 4.0 8.0
5 邱旭 5 74 1.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体外循环
中性粒细胞
超声微泡
可控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月刊
1007-4848
51-1492/R
大16开
成都市国学巷37号
62-126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865
总下载数(次)
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