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痰瘀互结证治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其中虽没有提出痰瘀互结之名,但有“汁沫与血相搏”等痰瘀互结的论述;东汉张仲景首先提出了“痰饮”“瘀血”之名,自此,痰瘀互结证治理论进入新的发展期;隋、唐、宋不同时期医家对痰瘀互结证治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元代朱丹溪明确提出了“痰挟瘀血”,标志着痰瘀互结证治理论的成熟.明清医家继承并发挥了朱丹溪痰瘀互结的思想,将痰瘀互结证分为痰挟瘀血和瘀血挟痰两类,并用痰瘀互结理论解释临床多种疾病.至清代痰瘀互结证治理论已渐臻完善,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痰瘀互结证”已作为规范证候名使用于临床,是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重要病机.为提高痰瘀互结证临床诊治水平,今后尚需对痰瘀互结证病因病机、演变规律、辨证方法、生物学基础进行系统研究.
推荐文章
单纯收缩压期高血压痰瘀互结证病人红细胞计数、血脂的分析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痰瘀互结证
红细胞参数
血脂
稳定型心绞痛证候特点及其痰瘀互结型的影响因素
稳定型心绞痛
痰瘀互结型
证候特点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INR、PLT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
痰瘀互结证
国际标准化比值
血小板计数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相关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痰瘀互结证治理论源流考
来源期刊 中医杂志 学科
关键词 痰瘀互结证 源流 痰浊 瘀血
年,卷(期) 2015,(10)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11-815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288/j.11-2166/r.2015.10.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杜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55 217 8.0 14.0
2 卢红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48 258 9.0 15.0
3 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44 1353 17.0 3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32)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7)
同被引文献  (139)
二级引证文献  (75)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7)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9)
  • 引证文献(1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8(30)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9(34)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20(2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痰瘀互结证
源流
痰浊
瘀血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医杂志
半月刊
1001-1668
11-2166/R
16开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2-698
195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297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12534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