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对比在不同扫描参数下椎动脉CT血管造影( CTA)的效果,以提高椎动脉CTA图像质量. 方法 60例接受椎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C 3组,分别以90 Hu、120 Hu、150 Hu作为监测阈值采用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进行跟踪触发扫描,比较各组内椎动脉起始处(ⅰ点)、第6颈椎横突孔处 (ⅱ点)、椎动脉从枢椎穿出处(ⅲ点)及椎动脉穿出硬脑膜处(ⅳ点)动脉强化CT值及以上监测点同层颈内静脉CT值. 另将40例接受椎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成Ⅰ、Ⅱ两组,分别采取不同层厚与螺距匹配(层厚分别为1 mm、0.5 mm,螺距均为1.5 :1)进行扫描,比较两组椎动脉图像质量的差异. 结果 A、B、C 3 组 CTA 全部获得成功,60 例患者共120 条椎动脉 CT 值减去邻近颈内颈脉 CT 值(CA-CV评分)均为3分. 3组在各监测点的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监测点的同层静脉CT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阈值升高,静脉CT值明显升高. Ⅰ、Ⅱ两组病例在显示椎动脉CA-CV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于采用16 层螺旋 CT 行椎动脉成像检查,关键参数设置为阈值90 Hu、层厚1 mm、螺距1.5 :1时,可获得优良的椎动脉图像.
推荐文章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16层螺旋CT胆囊动脉血管成像初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胆囊动脉
血管成像
64层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比较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椎动脉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椎动脉
变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16层螺旋CT椎动脉成像关键扫描参数的研究
来源期刊 广西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椎动脉 CT血管造影 16层螺旋CT 阈值 层厚 螺距 图像质量
年,卷(期) 2015,(8)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创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62-1164
页数 3页 分类号 R445.3
字数 300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75/j.issn.0253-4304.2015.08.3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0)
共引文献  (87)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椎动脉
CT血管造影
16层螺旋CT
阈值
层厚
螺距
图像质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广西医学
半月刊
0253-4304
45-1122/R
大16开
广西南宁市东葛路20-7号
48-29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057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720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