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土壤分级组分是研究其碳氮动态的基础,次生杨桦林作为东北地区主要的天然林类型,目前相关数据的欠缺状态要求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组分物理化学分级方法,将土壤分成5种组分:沙和稳定团聚体土壤组分(SA)、酸不溶土壤组分(AI)、易氧化土壤组分(EO)、颗粒态土壤组分(P)和可溶性土壤组分(S),进而分析了不同组分的质量分数、碳氮含量、碳氮分配比例及红外光谱5类官能团相对含量,旨在探讨次生杨桦林土壤固碳、氮供应机制.结果显示,接近90%的土壤质量集中在稳定组分AI(66.21%)和5A(22.11%)上,导致稳定组分中碳截获量最大(占土壤总碳量的2/3),而且其C/N比活跃组分(P和EO)大2-9倍;与碳不同,由于活跃组分中N含量比稳定组分大4-80倍,致使活跃组分P和EO氮的分配比例最大,分别占土壤总氮的33.1%和26.0%;除了占土壤质量很少的P和S外,组分间以及组分内的碳氮间多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这种土壤碳、氮在不同组分间贮存方式的差异使得土壤碳储存稳定性更高、而N肥力供应更快速.伴随不同组分碳氮储存的变化,不同组分间红外官能团存在显著差异,AI组分中绝大多数官能团相对含量均最低,而P和S组分中绝大多数官能团相对含量均较高,绝大多数官能团相对含量与碳含量、氮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官能团具有维持土壤碳氮的功能.同时,官能团与土壤C/N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反映出组分官能团相对含量的高低具有指示组分化学活性高低的作用.研究发现对于林分土壤的碳截获与氮供应的机制阐明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这为深入了解东北次生杨桦林碳氮动态及对未来气候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
推荐文章
大兴安岭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动态特征
大兴安岭
兴安落叶松林
白桦林
土壤活性有机碳
黄土高原小叶杨人工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黄土高原
长白山北坡天然次生杨桦林群落演替状态
天然次生林
演替指数
立木级
长白山
秦岭南坡红桦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1)
秦岭南坡
红桦林
土壤有机碳
空间分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东北次生杨桦林土壤碳氮动态特征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碳截获 土壤氮 土壤组分区分 碳氮比 红外线光谱官能团组成
年,卷(期) 2015,(17)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675-5685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3100724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祖元刚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24 7591 41.0 63.0
2 韩士杰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159 5315 43.0 64.0
3 王文杰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8 1850 27.0 41.0
4 汲常萍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9)
共引文献  (892)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38)
二级引证文献  (35)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5(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6(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8(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9(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2(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3(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4(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5(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6(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7(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碳截获
土壤氮
土壤组分区分
碳氮比
红外线光谱官能团组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