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15年9月,一则关于“湖北十堰猎捕野猪”的新闻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以此为契机,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致害救济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以野猪为代表的“三有”野生动物,在受法律保护不得非法猎捕的同时,其造成的损害又排除在国家补偿范围之外,而地方政府关于野生动物致害的配套制度缺失,限量猎补的行为在公众眼里仍存在争议.从生态补偿的角度来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兼具行政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双重属性,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国家补偿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色彩浓厚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起一套既有国家立法又有地方配套制度,既重事后补偿又重事前防范,既有行政手段又有市场机制的野生动物致害救济机制.
推荐文章
野生动物致害若干问题法律研究
野生动物
致害
法律研究
野生动物的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
野生动物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狩猎
生态旅游
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物保护理论问题探述
野生动物
法治体系
保护理论
《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述评
《野生动物保护法》
“三有”动物
野生动物栖息地
食用野生动物
资源普查
环境影响评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生态补偿视角下的野生动物致害救济——以湖北十堰猎捕野猪事件为例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生态补偿 野生动物致害 “三有”野生动物 国家补偿 救济机制
年,卷(期) 2015,(34) 所属期刊栏目 农业经济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7-260
页数 4页 分类号 S-9
字数 608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坤 13 41 3.0 6.0
2 万雅琴 12 38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8)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态补偿
野生动物致害
“三有”野生动物
国家补偿
救济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