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评价电针配合穴位按摩对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影响.方法:106例颈动脉硬化病人被随机分为常规组(54例,在常规的基础上配合健康教育)和电针按摩组(52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入电针及穴位按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20次,1次/d.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和IMT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左侧:(0.104±0.103)mm比(0.044±0.031)mm,右侧:(0.111±0.093)mm比(0.055±0.046)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90±0.175)mm,右侧:(0.223±0.183)mm],P均<0.01;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IMT[左侧:(0.096±0.021)mm比(0.086±0.019)mm,右侧:(0.091±0.019)mm比(0.087±0.018)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05±0.016)mm,右侧:(0.103±0.020)mm],P<0.05或<0.01.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地减少颈动脉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推荐文章
颈动脉硬化病人颈总动脉硬化度、颈动脉IMT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颈动脉硬化
颈总动脉硬化度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病情预后
TDP配合面部穴位按摩和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103例临床观察
面神经麻痹
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穴位按摩
电针
通心络胶囊对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通心络胶囊
血脂
颈动脉硬化
电针对实验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VCAM-1的影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电针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电针配合穴位按摩治疗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
来源期刊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电针 穴位按压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年,卷(期) 2016,(2) 所属期刊栏目 传统医学与康复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6-20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43.4
字数 286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8-0074.2016.02.2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曾彦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 4 23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79)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64)
二级引证文献  (1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电针
穴位按压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双月刊
1008-0074
35-1193/R
大16开
福州市333号邮政信箱
34-83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495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2642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