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长江三角洲南部产生严重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发生和发展在时空上与地下水开采具有密切联系,在地下水开采高峰期,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增加,在地下水位稳定期和回升期,地面沉降速率显著减小,甚至出现少量回弹.平面上,地面沉降分布形态与主采层地下水位分布形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垂向上,地面沉降分布形态与沉降层、主采层及土层的厚度、压缩性等有关,弱透水层和含水层都可能成为主要沉降层.开采地下水条件下土层的变形与其经历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有关,不仅弱透水层存在塑性和粘塑性变形,在一定水位变化条件下含水砂层也存在塑性和粘塑性变形.地面沉降是地表下所有受影响土层的变形之和,为了控制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发展,应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避免出现地下水位低于土层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最低水位.
推荐文章
长江三角洲环境地质调查评价GIS管理系统建设初探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地质
调查评价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之沉降
新构造运动
地面沉降
工程地质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下水开采的负环境效应及其防治
地下水
开采
环境地质
地质灾害
防治对策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的若干问题
长江三角洲
人地相互关系
全球变化
脆弱性
人类活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来源期刊 资源调查与环境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地下水开采 长江三角洲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特约专稿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
页数 9页 分类号 P642.26
字数 815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788/j.hddz.32-1865/P.2016.01.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云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68 2379 25.0 48.0
2 薛禹群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42 2187 25.0 4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31)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43)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7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地下水开采
长江三角洲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东地质
季刊
2096-1871
32-1865/P
16开
南京中山东路534号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95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641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