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话剧对戏曲的借鉴除了落实于表导演领域,还呈现为更为内在的编剧思维层面诸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方面的隐性承传.戏曲形成中国广大民众的接受前视野,当五六十年代话剧再现这些美学元素时,极易唤起观众的熟悉与亲切之感,从而产生喜闻乐见的接受效果.由于传统戏曲的诸多属性与其教化功能紧密结合,正是基于相通的教化诉求,五六十年代话剧在编剧思维上极容易与传统戏曲相契合.而传统戏曲的美学元素在五六十年代话剧中的重现又或隐或显地交织着新时代的意识形态符码,从而实现了喜闻乐见与政治教化的联合.
推荐文章
流寓与离散:20世纪中叶台湾女性小说叙事转型
台湾女性小说
流寓与离散书写
中华民族叙事
文化身份认同
20世纪暴雨和洪水极值的年代际变化
暴雨
洪水
极值
年代际变化
年代比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原型”的再现与改写——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话剧与戏曲关系再思考
来源期刊 南大戏剧论丛 学科
关键词 话剧 戏曲 原型 民族化
年,卷(期) 2016,(2) 所属期刊栏目 中外戏剧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7-165
页数 9页 分类号
字数 867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林婷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57 181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话剧
戏曲
原型
民族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南大戏剧论丛
半年刊
978-7-305-13592-7
16开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
200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8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9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