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利用间作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减排及水分高效利用的潜力,将二者集成于同一系统中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催生彼此间的协同效应,从而建立减排与节水双赢的间作高效种植模式.[方法]以河西绿洲灌区长期规模化种植的小麦间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集成应用保护性耕作的理论与技术,利用带状耕作和秸秆覆盖建立免耕立茬(NTSSI)、免耕秸秆覆盖(NTSI)、少耕秸秆翻压(TISI)和传统收割(CTI)4种处理,并以传统收割单作小麦(SW)和单作玉米(SM)作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处理土壤呼吸与作物耗水状况.应用土壤呼吸测定系统EGM-4(environmental gas monitor-4,UK,PP syste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以此计算不同处理生育期内土壤碳排放总量.用产量与耗水和土壤碳排放量与耗水两种方法计算水分利用效率,客观评价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状况.[结果]不同种植模式中,单作玉米土壤呼吸速率最大(1.57 μmol CO2·m-2·s-1),间作次之(0.83 μmol CO2·m-2·s-1),单作小麦最小(0.72μmol CO2·m-2·s-1);4种秸秆还田方式中,NTSI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最低,2011与2012年分别较CTI降低了20.4%和11.9%,由此减少碳排放量12.4%.在间作中集成应用带状耕作和秸秆覆盖能有效降低系统耗水总量、增加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GY),与CTI处理相比,NTSI处理平均减少耗水量达4.1%,增产29.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6%.同时,间作系统的单位耗水碳排放平均降低了5.9%,碳排放效率提高了28.2%.[结论]小麦间作玉米与保护性耕作结合,并集成应用带状耕作及秸秆覆盖技术可使系统的产量、碳排放和耗水得到有效协调,能促进耗水更多转化为作物产量并降低在该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实现碳减排与水分高效利用的协同促进.
推荐文章
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试验
玉米
秸秆还田
免耕
栽培技术
秸秆还田、一膜两年用及间作对农田碳排放的短期效应
秸秆还田
地膜两年用
小麦‖玉米间作
碳排放
碳平衡
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秸秆还田
免耕稻田
温室气体
碳固定
增温潜势
绿洲灌区小麦免耕秸秆还田对后作玉米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
玉米
免耕
秸秆还田
后茬作物
产量性能
绿洲灌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少免耕及秸秆还田小麦间作玉米的碳排放与水分利用特征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绿洲灌区 带状耕作 小麦间作玉米 碳排放 水分利用效率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0-131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01.01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8)
共引文献  (259)
参考文献  (2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205)
二级引证文献  (76)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8(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3(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7(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8(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1(1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2(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1)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2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0)
2019(3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3)
2020(2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绿洲灌区
带状耕作
小麦间作玉米
碳排放
水分利用效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