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对比分析以及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根据黄土丘陵区5个恢复年限(0—5、6—10、11—15、16—20和21—25年)弃耕地的调查数据,研究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随着弃耕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5个恢复阶段内黄土丘陵区主要的优势物种依次为赖草(Leymus scalinus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长芒草(Stipa bungeana )、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 )。期间,Simpson 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指数(Jsw)、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ma)总体上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植被覆盖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表明黄土丘陵区的植被生物量在自然和人工恢复方式下可以逐渐增加。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黄土丘陵区地上生物量总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0—20、20—40、40—60 cm)的增加而下降,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 N 和速效 K 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土壤全 P 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植被恢复过程中,21—25年的土壤有机质和全 N 含量达到峰值,16—20年的土壤全 P 含量达到峰值,这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含量能够得到一定改善,但改善速度缓慢。
推荐文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
退耕地
植被恢复
土壤物理特性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入渗特征的变化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
入渗
饱和导水率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土壤碳库组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丘陵区弃耕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与植物恢复特征
来源期刊 草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恢复年限 植物群落 植物生物量 土壤养分
年,卷(期) 2016,(3) 所属期刊栏目 前植物生产层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8-376
页数 9页 分类号 S151.9
字数 750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5-042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海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5 89 4.0 5.0
2 薛超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5 95 5.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23)
共引文献  (1292)
参考文献  (3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225)
二级引证文献  (65)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4(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5(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6(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9(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0(2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1(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2(6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9)
2003(3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4(3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5(2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6(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7(1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1)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23)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9(4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6)
2020(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黄土丘陵区
恢复年限
植物群落
植物生物量
土壤养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草业科学
月刊
1001-0629
62-1069/S
大16开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
54-51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019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7500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