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2014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第一○○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昆山爆炸事故中41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延迟复苏的监测方法分为传统监测组22例和PiCCO监测组19例.统计2组患者入院后2h内,伤后第1、2、3个8h及第1个24 h电解质、胶体、水输入量.计算2组患者入院后2h内,伤后第1、2、3个8h及伤后第1、2、3、4个24 h的补液系数.统计2组患者伤后8、16、24、48、72、96 h的尿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伤后24、48、72、96 h的血乳酸、剩余碱、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统计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x2检验、t检验、Wilcoxon检验.计算2组41例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伤后第3、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对这3组差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1)伤后第1个8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明显多于传统监测组(Z值分别为-3.506、-2.654,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相近(Z值为-1.871 ~-0.680,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2、3个8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胶体输入量明显少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720~-2.643,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胶体输入量相近(Z值分别为-2.376、-2.303,P值均大于0.05).各时间段2组患者水输入量相近(Z值为-1.959~-0.241,P值均大于0.05).(2)入院后2h内与伤后第1、2、3个8h及伤后第1、2、3、4个24 h,传统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 ±0.18)、(0.70±0.23)、(0.94 ±0.24)、(0.74 ±0.14)、(2.38±0.44)、(1.70±0.56)、(1.35±0.67)、(0.92±0.46)mL· kg-1·%TBSA-1,PiCCO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0.29)、(0.82±0.37)、(0.86±0.38)、(0.59±0.24)、(2.27±0.85)、(2.13±0.68)、(1.59±3.78)、(1.46±0.56) mL·kg-1·%TBSA-1.入院后2h内与伤后第1、2个8h及伤后第1、3个24 h,2组患者补液系数相近(t值为-1.262 ~0.871,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3个8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t =2.456,P<0.05);伤后第2、4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t值分别为-2.234、-3.370,P<0.05或P<0.01).2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呈明显负相关(r=-0.438,P<0.01);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3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无明显相关性(r=0.091,P>0.05);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呈明显正相关(r=0.695,P<0.01).(3)2组患者伤后各时相点尿量及MAP相近(Z值为-1.884 ~0,P值均大于0.05).伤后16、24、48、72 h,PiCCO监测组患者CVP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341 ~-2.213,P<0.05或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CVP相近(Z值分别为-0.132、-1.208,P值均大于0.05).伤后72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乳酸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2.958,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血乳酸相近(Z值为-1.742~-0.43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剩余碱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970~-4.734,P值均小于0.01).伤后24、48、72、96 h,2组患者HCT相近(Z值为-2.239~-0.196,P值均大于0.05).伤后24、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传统监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578~-2.512,P <0.05或P<0.01).(4)传统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5例,死亡7例;PiCCO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3例,死亡9例.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相近(x 2值分别为< 0.001、1.306,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在传统烧伤休克监测指标的基础上,以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效果欠佳,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