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2014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第一○○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昆山爆炸事故中41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延迟复苏的监测方法分为传统监测组22例和PiCCO监测组19例.统计2组患者入院后2h内,伤后第1、2、3个8h及第1个24 h电解质、胶体、水输入量.计算2组患者入院后2h内,伤后第1、2、3个8h及伤后第1、2、3、4个24 h的补液系数.统计2组患者伤后8、16、24、48、72、96 h的尿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伤后24、48、72、96 h的血乳酸、剩余碱、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统计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x2检验、t检验、Wilcoxon检验.计算2组41例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伤后第3、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对这3组差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1)伤后第1个8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明显多于传统监测组(Z值分别为-3.506、-2.654,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相近(Z值为-1.871 ~-0.680,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2、3个8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胶体输入量明显少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720~-2.643,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胶体输入量相近(Z值分别为-2.376、-2.303,P值均大于0.05).各时间段2组患者水输入量相近(Z值为-1.959~-0.241,P值均大于0.05).(2)入院后2h内与伤后第1、2、3个8h及伤后第1、2、3、4个24 h,传统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 ±0.18)、(0.70±0.23)、(0.94 ±0.24)、(0.74 ±0.14)、(2.38±0.44)、(1.70±0.56)、(1.35±0.67)、(0.92±0.46)mL· kg-1·%TBSA-1,PiCCO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0.29)、(0.82±0.37)、(0.86±0.38)、(0.59±0.24)、(2.27±0.85)、(2.13±0.68)、(1.59±3.78)、(1.46±0.56) mL·kg-1·%TBSA-1.入院后2h内与伤后第1、2个8h及伤后第1、3个24 h,2组患者补液系数相近(t值为-1.262 ~0.871,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3个8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t =2.456,P<0.05);伤后第2、4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t值分别为-2.234、-3.370,P<0.05或P<0.01).2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呈明显负相关(r=-0.438,P<0.01);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3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无明显相关性(r=0.091,P>0.05);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呈明显正相关(r=0.695,P<0.01).(3)2组患者伤后各时相点尿量及MAP相近(Z值为-1.884 ~0,P值均大于0.05).伤后16、24、48、72 h,PiCCO监测组患者CVP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341 ~-2.213,P<0.05或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CVP相近(Z值分别为-0.132、-1.208,P值均大于0.05).伤后72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乳酸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2.958,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血乳酸相近(Z值为-1.742~-0.43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剩余碱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970~-4.734,P值均小于0.01).伤后24、48、72、96 h,2组患者HCT相近(Z值为-2.239~-0.196,P值均大于0.05).伤后24、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传统监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578~-2.512,P <0.05或P<0.01).(4)传统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5例,死亡7例;PiCCO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3例,死亡9例.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相近(x 2值分别为< 0.001、1.306,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在传统烧伤休克监测指标的基础上,以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效果欠佳,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推荐文章
延迟复苏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内脏功能的影响
大面积烧伤
复苏
内脏功能
延迟复苏
PICCO技术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
烧伤
休克期
液体复苏
腋动脉采血在大面积烧伤患儿中的应用
腋动脉采血
大面积烧伤
患儿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期刊 中华烧伤杂志 学科
关键词 烧伤 电解质 复苏术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
年,卷(期) 2016,(3) 所属期刊栏目 危重烧伤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0-146
页数 7页 分类号
字数 479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郭光华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 142 812 14.0 18.0
2 沈国良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65 276 10.0 12.0
3 赵小瑜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50 179 7.0 9.0
4 祁强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73 223 8.0 11.0
5 林伟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58 217 8.0 11.0
6 钱汉根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28 124 8.0 10.0
7 王志学 苏州市立医院烧伤整形科 10 45 4.0 6.0
8 杨雯娴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3 16 2.0 3.0
9 谢文忠 解放军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 2 15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6)
共引文献  (251)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137)
二级引证文献  (53)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6)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2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20(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烧伤
电解质
复苏术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烧伤杂志
月刊
1009-2587
50-1120/R
大16开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
78-131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9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8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