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危患者体内胆固醇合成水平与吸收水平的相关性及不同合成吸收水平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反应性.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冠心病高危患者159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顿服,共治疗4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角鲨烯、谷固醇水平,并计算角鲨烯/总胆固醇比值(102×mmol/mol)和谷固醇/总胆固醇比值(102×mmol/mol).根据角鲨烯/总胆固醇比值把患者分为低合成组(≤17,39例)、较低合成组(> 17 ~66,39例)、较高合成组(>66 ~ 131,41例)和高合成组(>131,40例);根据谷固醇/总胆固醇比值分为低吸收组(≤138,39例)、较低吸收组(> 138 ~ 164,40例)、较高吸收组(>164~ 202,40例)和高吸收组(>202,40例).分析不同合成吸收水平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反应性.结果 男性和女性年龄、吸烟及饮酒比例、HDL-C和角鲨烯水平比较[(54±10)岁比(58±8)岁,38.0% (27/71)比3.4%(3/88),19.7%(14/71)比0.0%(0/88),(1.4±0.3)mmol/L比(1.5±0.3)mmol/L,(0.42±0.05) mg/ml比(0.58 ±0.07) m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吸收组,胆固醇低合成、较低合成、较高合成和高合成者分别占12.8% (5/39)、15.8% (6/39)、30.8% (12/39)、41.0(16/39);高吸收组分别占35.0% (14/40)、37.5% (15/40)、30.0%(8/40)、7.5% (3/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吸收水平的升高,合成高者逐渐减少,随着合成水平的升高,吸收高者逐渐减少(P<0.01).低合成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仅38.5% (15/39)合成水平降低,而高合成组82.5% (33/40)合成水平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合成水平的升高,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合成水平降低的人数逐渐增多(P<0.01).低吸收组治疗后合成水平降低69.2% (27/39),高吸收组降低62.5% (25/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随着吸收水平的升高,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合成水平降低的人数逐渐减少(P=0.033).结论 在冠心病高危患者中,胆固醇合成与吸收存在负反馈调节.胆固醇合成水平越高对他汀类药物的反应性越好,而吸收水平越高,反应性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