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取福建省长汀县黄泥坑崩岗群内2处典型崩岗及附近一无崩岗山坡(对照区),采样并测定了63份0~20 cm 土壤样品 Cu、Zn、Ni、Pb、Cr、As、Cd 含量,运用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进行重金属来源辨识,并应用 Hankanson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以福建省背景值和国家二级标准作为参比,对研究区重金属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 Zn(105.56 mg·kg-1)>Pb(67.21 mg·kg-1)>As(61.47 mg·kg-1)>Cu(22.33 mg·kg-1)>Cr(17.12 mg·kg-1)>Ni(5.24 mg·kg-1)>Cd(0.80 mg·kg-1), Pb、Cd 含量表现为崩岗区>对照区, Cu、Zn、Ni、Cr、As、Cd 含量与之相反。1号崩岗 Zn、Pb、As 和 Cd 平均值分别是福建省背景值的1.12倍、2.82倍、8.68倍和13.33倍,2号崩岗这4种元素平均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11倍、1.36倍、11.22倍和16.67倍,对照区该4种元素平均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58倍、1.60倍、5.14倍和14.44倍;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比较得出,崩岗区和对照区 As 平均值分别超标1.92倍和2.70倍, Cd 平均值分别超标2.31倍和2.60倍。从集水坡面到沟道末端,崩岗区 Pb、Zn、Cd 含量呈增加趋势, Cu、Cr 含量基本维持稳定, Ni含量有所降低;从坡面上部到下部,对照区 Cu、Zn、Ni、Cr、Cd 含量呈增加趋势, Pb 含量略有降低; As 含量在研究区的分布无明显变化。Cu、Ni、Cr 主要来源为成土母质, Zn 主要来源于禽畜养殖, Cd、As 的主要来源包基岩风化稀土开采, Pb 主要来源于基岩矿化、煤炭燃烧及汽车尾气排放等复合污染源。以福建省背景值为参比时, Cd 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达到“极强风险”, As 为“较强风险”,其余均为“轻微风险”;以国家二级标准为参比时, Cd 属“较强风险”,其余均为“轻微风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现为2号崩岗>对照区>1号崩岗。研究区 Cd、As 污染已较为严重,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