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黄土旱塬半湿润易旱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多数一年一熟或两年一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是该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平衡施肥是主要的施肥方式。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建立与不同作物轮作方式相配套的土壤轮耕技术体系,可以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气、热的土壤环境条件,保持农田生态健康发展,促进作物增产增收。本文在当地平衡施肥条件下,通过多年耕作模式定位试验,研究在平衡施肥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0—200 cm 土层蓄水纳墒状况、作物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为黄土旱塬半湿润易旱区建立在一定肥力水平下与作物轮作体系相配套的土壤轮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位于黄土旱塬半湿润易旱区腹地的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一年一熟旱作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为试验区,采用免耕、深松和翻耕3种土壤耕作方法组成4种土壤轮耕模式,即:翻耕→免耕→翻耕→免耕(RT1);深松→翻耕→深松→翻耕(RT2);免耕→深松→免耕→深松(RT3);免耕→翻耕→深松→免耕(RT4);以连年翻耕(CK1)、连年深松(CK2)和连年免耕(CK3)为对照,通过连续4年(20072011年)定位试验,研究平衡施肥条件下的7种土壤耕作模式对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0—200 cm 土层土壤贮水量、土壤水分含量、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1)在土壤休闲期,RT3模式下0—200 cm 土层土壤贮水量最高,其次是 RT2。与对照组相比,4种轮耕模式0—200 cm 土层土壤贮水量均高于 CK1; RT3显著高于 CK3,但与 CK2差异不显著。0—200 cm 土层土壤剖面含水量,亦以 RT3模式最高。2)在冬小麦生育期,0—200 cm 土层土壤贮水量和土壤含水量,RT3和 CK2模式的较高。3)在春玉米生育期,0—200 cm 土层土壤贮水量和土壤含水量 RT3和 CK3较高。4)不同耕作模式的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以 RT2和 CK2模式最高。四年平均结果 RT2处理较 CK1、 CK2和 CK3处理增产10.2%、3.6%和17.1%,增收23.6%(P <0.05)、6.8%(P <0.05)和28.3%(P <0.05),提高 WUE 9.7%(P <0.05)、4.3%和18.6%(P <0.05)。【结论】年际间轮流进行深松和翻耕(RT2)处理,虽然其在土壤蓄水保墒效应方面略低于年际间轮流进行免耕和深松(RT3)和连年深松(CK2)处理,但可获得最佳增产增收效果和最高水分利用效率;连年深松能够增加水分入渗,保护土壤,增加蓄水能力,但产量和经济效益不如 RT2处理,也是该区比较适宜的耕作方法。根据实际状况,在平衡施肥条件下的一年一熟作物轮作区,应推荐“深松→翻耕”的轮耕或连年深松的耕作模式。
推荐文章
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效果与增产增收效应
渭北旱塬
保护性耕作
土壤贮水量
春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旱作麦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和增产增收效应
土壤
土壤水分
作物
保墒
产量
保护性耕作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增效肥对香葱的增产增收效果
香葱
施肥
配方肥
增效肥
产量
碧江区
麦类施用抗腐威增产增收效果研究
小麦
大麦
抗腐威
增产
增收
效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旱塬区平衡施肥下不同土壤耕作模式的蓄水纳墒及作物增产增收效应研究
来源期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黄土旱塬 耕作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作物产量 经济效益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1-163
页数 13页 分类号 S341.1|S512.11|S513
字数 958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74/zwyf.143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99 2169 28.0 4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8)
共引文献  (338)
参考文献  (3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235)
二级引证文献  (11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0(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5(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6(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7(12)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6)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8(37)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30)
2019(4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7)
2020(2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黄土旱塬
耕作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作物产量
经济效益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月刊
1008-505X
11-3996/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82-169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4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355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