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纳米孔技术检测蛋白质的研究新突破.方法 应用氮化硅材料纳米孔芯片,初步研究金纳米棒及BSA易位行为,建立应用纳米孔检测纳米颗粒样品及蛋白质生物分子样品方法,统计分析纳米颗粒的易位信号及蛋白质分子信号;按照实验所获得的易位信号,总结常见的易位信号类型;按照实验结果模拟固态纳米孔内电场及纳米孔周围电场,获得不同电压下同一纳米孔的电场强度比较.结果 实验选择孔径为78 nm的固态纳米孔检测蛋白质BSA,将溶于1M KCl溶液内的样品,加入至流体内,偏置电压变换获得BSA分子过孔信号图;选择76 nm的纳米孔在980 mV、900 mV、400 mV电压下检测12 nm的蛋白质BSA分析易位结果,易位事件的原始信号如图2;400 mV电压下纳米孔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较强,易位事件相对较为分散,而980 mV及900 mV电压下,纳米孔与蛋白质分子的作用时间较短,分子过孔速度较快,出现的易位事件也较多;激发波长为280 nm时,BSA在自然折叠态时内源荧光发射峰的最大发射波长位于346 nm附近,说明色氨酸残基部分被隐藏;随着尿素浓度的升高,BSA的相对荧光强度逐渐下降,出现荧光猝灭现象,说明BSA及尿素发生作用,导致BSA变性,但在0~5 M时,蛋白质出现部分变性,6M后,峰值出现显著红移,BSA完全变性;蛋白质BSA和经尿素变性后的BSA易位原始信号图.BSA加入后,电流基线较波动,后出现易位信号,蛋白质易位时间的长短,与BSA与孔的作用及蛋白质结构密切相关;加入经尿素变性的BSA后,电流基线总体稳定但变细,易位信号峰顶端较尖.结论 氮化硅纳米孔检测蛋白质应用为后续的纳米孔传感器在蛋白质研究中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
推荐文章
种子蛋白质与蛋白质组的研究
种子
蛋白质
蛋白质组
发育
休眠
萌发
活力
蛋白质组学用于疾病特殊蛋白质的鉴定
蛋白质组学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
蛋白质
鉴别
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
SELDI
蛋白质芯片
蛋白质组技术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质谱分析
生物信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纳米孔技术检测蛋白质的研究新突破
来源期刊 世界复合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实验研究 信号检测 BSA 固态纳米孔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2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916
字数 408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66/j.issn.2095-994X.2016.02.01.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献 21 42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8)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实验研究
信号检测
BSA
固态纳米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世界复合医学
月刊
2095-994X
10-1273/R
32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北京理工大学5号教学楼616室
201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89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55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