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爆炸与冲击       
摘要:
为获得狭缝内爆轰起爆距离的影响因素,分别在高度为1.0 mm,宽度为10、20、30 mm的狭缝爆轰管内,对不同初始压力下(p0=5.0~50.0 kPa)等当量比的乙烯/氧气预混气体进行了单次爆轰性能实验研究.根据烟迹法、高速摄影图片判定起爆位置,分析了初始压力和狭缝宽度对爆轰起爆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1)p0 =21.0~30.0 kPa时,起爆距离随着狭缝宽度的增大而逐渐缩短;(2)p0=35.0~42.5 kPa时,起爆距离随着狭缝宽度的增大先缩短后增大,在p0=45.0~50.0 kPa时起爆距离随着狭缝宽度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3)3种狭缝宽度下,量纲一起爆距离随量纲一初始压力的变化曲线差异较大.
推荐文章
正交多狭缝扫描技术在偏心起爆波形分析中的应用
偏心起爆
爆轰波
高速扫描相机
正交狭缝扫描
"狭缝效应"隔爆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讨
隔爆外壳
狭缝间隙
机理
狭缝法测量X射线管焦点尺寸的研究
X射线管
狭缝法
圆柱法
焦点尺寸
环形狭缝过热气传热试验研究
环形狭缝
过热气
多元线性回归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初始压力和狭缝宽度对毫米量级狭缝内爆轰起爆距离的影响
来源期刊 爆炸与冲击 学科
关键词 爆炸力学 起爆距离 烟迹法 微爆轰 微燃烧 狭缝
年,卷(期) 2016,(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1-448
页数 8页 分类号 O38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1883/1001-1455(2016)04-0441-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谦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70 938 15.0 23.0
2 潘振华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 48 4.0 6.0
3 张彭岗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1 36 3.0 5.0
4 朱跃进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7 1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爆炸力学
起爆距离
烟迹法
微爆轰
微燃烧
狭缝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爆炸与冲击
月刊
1001-1455
51-1148/O3
大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73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916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