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广大知识阶层的内心矛盾,是社会最真实写照。《弦乐小夜曲》创作于1880年,作者运用弦乐队的形式进行创作。在作曲的形式上没有改变具有交响性的创作思维。本文以“曲式结构”为线索,以"织体”与“配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力图将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的配器技术进行较为细致的解剖,进而可以清楚的认识一个音乐作品的“本质是什么”、“织体有什么特点”、“配器怎么配”、“为什么这样配”。在此过程中也分析完成了对一部音乐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落实到实际感觉的辩证思考过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
来源期刊 黄河之声 学科
关键词 本质 织体 配器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创作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2
页数 7页 分类号
字数 4327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庞礴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4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本质
织体
配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黄河之声
半月刊
1810-2980
14-1039/J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南菜园右安门西街大观园(北门)东楼二层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446
总下载数(次)
73
总被引数(次)
182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