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在非人工通气条件下体质量、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例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建立的影响以及梗死后左室功能的变化。方法按体质量将 SD 大鼠随机分为4组:A 组30只(200~250 g),B 组90只(250~300 g),C 组60只(>300 g)及 D 组20只(假手术组)。在非人工通气条件下,测量胸廓径线后,通过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同时记录心电图变化,观察并测量 AMI 术后2周、4周的心室壁厚度、室壁运动情况及心脏功能的变化。术后2周开胸,观察心脏大体形态的改变;同时取心脏标本行 HE 染色并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以上数据通过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经过30次实验后成功建立第1只大鼠 AMI 模型,100次实验后成模率逐渐稳定在83%左右;②与 A 组比较,B 组、C 组大鼠 AMI 成模率较高(P <0.05),B 组、C 组成模率无差异(P >0.05);③未发现大鼠胸廓的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值与成模率有相关性(P >0.05);④术后2周开胸,见缺血区心肌颜色发白,室壁运动减弱。HE 染色及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丢失溶解,心肌结构不完整,肌丝断裂,大量纤维及胶原组织增生,线粒体染色变深,嵴模糊、水肿;⑤与 D 组相比,心梗组术后2周、4周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增加(P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 值)和心率下降(P <0.05)。结论本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 AMI 模型并出现心功能的改变;大鼠体质量是在非人工通气条件下建立 AMI 模型的重要因素,而胸廓的径线对模型成功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