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豫西黄土丘陵区乔木地、灌木地、果园、弃耕地和耕地土壤为对象,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乔木地和灌木地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提高了225.38%和265.73%(P <0.05),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分别提高了206.19%和245.03%(P <0.05),MBC/TOC 值显著提高了2.89和3.00(P <0.05),MBN/TN 值显著提高了5.05和5.57(P <0.05);果园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和 MBN/TN 值分别提高了107.80%,84.99%和1.23(P <0.05);弃耕3年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耕地无显著差异(P >0.05)。乔木地和灌木地土壤细菌的 PLFA 含量增加了17.87%和17.18%(P <0.05),真菌增加了24.27%和28.45%(P <0.05);果园土壤细菌 PLFA 含量增加了9.04%(P <0.05);弃耕3年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 PLFA 含量与耕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乔木地和灌木地土壤的 Shannon 多样性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P <0.05),Simpson 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P <0.05)。不同利用方式地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 PLFA 及总 PLFA 与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速效氮、微生物量氮,容重显著正相关(P <0.05)。以上结果说明相对于耕地、弃耕地和果园土壤,乔木地和灌木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提高,不同微生物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均匀,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因此这两种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改良效果更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引起营养元素的投入和土壤结构的变化是造成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荐文章
黄土丘陵区植被与地形特征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土壤微生物
植被
地形
内稳性
养分限制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演变
黄土丘陵区
人工灌木林
生态恢复过程
微生物量
黄土丘陵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长期施肥
土壤呼吸
磷脂脂肪酸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利用方式对豫西黄土丘陵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来源期刊 草业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微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黄土丘陵区
年,卷(期) 2016,(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47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854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86/cyxb201605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巧明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17 74 5.0 8.0
2 刘晶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21 83 5.0 7.0
3 赵燕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32 92 6.0 8.0
4 徐少君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10 48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30)
共引文献  (876)
参考文献  (3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156)
二级引证文献  (49)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3(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6(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7(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19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00(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2(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3(5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3)
2004(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1)
2005(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06(7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1)
2007(3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8(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2)
2009(4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1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6)
2011(3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12(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3(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14(16)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5(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9(2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20(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黄土丘陵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草业学报
月刊
1004-5759
62-1105/S
大16开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兰州市61号信箱)
54-84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9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813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