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等,从环流形势入手,通过对水汽通量、假相当位温、24h变温、地面风场、湿焓和压能场等的诊断分析,研究此次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高层槽前和中低层切变南侧的西南气流中产生的;低空西南急流和低层西南风辐合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层涡旋的辐合提供了垂直上升的动力,低层海上回流的冷空气是暴雨产生最直接的促发机制.高压能舌与等湿焓密集带呈带状,且走向一致,强湿焓平流出现时间比实际出现强降水的时间早.冷空气激发带状θse锋区能量释放,东北—西南向的强湿焓平流促使带状强对流的发生,闽东南部900~700 hPa水汽通道畅通,但低层水汽不足,故仅在700 hPa水汽通量高值中心形成暴雨,闽西北水汽匮乏,直接导致其未出现强降水.
推荐文章
黄土高原一次γ中尺度致洪大暴雨环境场特征分析
黄土高原
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
β中尺度对流云团
大暴雨
江苏一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中尺度分析
垂直螺旋度
非地转风场
中尺度雨团
β-MCS
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
一次梅雨锋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的诊断与模拟
梅雨锋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辐合线
暖式切变线
数值模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一次中尺度带状暴雨机制分析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带状暴雨 冷空气 假相当位温 水汽通量 湿焓 压能
年,卷(期) 2016,(7) 所属期刊栏目 农业气象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3-205,235
页数 4页 分类号 S16
字数 2912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顺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62 717 15.0 22.0
2 陈艺芳 9 8 2.0 2.0
3 王宇飞 3 0 0.0 0.0
4 吴婷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
共引文献  (38)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带状暴雨
冷空气
假相当位温
水汽通量
湿焓
压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