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短暂缺血处理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0只成年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均为200 g左右)制造右侧胫骨中段闭合骨折模型,1.0mm克氏针固定骨折.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4组,A组为24h组,B组为48 h组,C组为72 h组,D组为对照组.大鼠右下肢大腿根部上特制的气囊止血带,充气10 min,压力为40 kPa,后松解10 min,重复3次制作短暂缺血处理模型.240只大鼠于骨折固定后24h行短暂缺血处理.之后,A组每隔24h、B组每隔48 h、C组每隔72 h行短暂缺血处理.D组于骨折固定后每隔24h右下肢上止血带1h,但不予以充气.A组、B组、C组短暂缺血处理5周.D组上止血带处理5周.A组、D组于制作骨折模型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检测血清VEGF.4组所有大鼠制作骨折模型后每隔2周,右下肢行X线检查并且检测血清VEGF,每隔2周,每组随机抽取12只大鼠,处死后截取骨折局部组织做VEGF免疫组化检查.利用Image-Pro Plus软件对骨折近远端3mm范围内的骨及软骨组织中的IGF-2阳性细胞进行量化比较.结果 X线片结果显示,采用3分法进行分析.A组、B组、C组于2周、4周、6周的分数明显高于D组(P<0.05),A组、B组、C组间2周、4周、6周时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结果:A组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清VEGF明显高于D组(P<0.05).2周、4周、6周时,B组、C组明显高于A组与D组(P<0.05),B组VEGF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P=0.90、P=0.88),A组与D组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P=0.551、P=0.53).8周时4组血清VEG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6).骨折局部免疫组化结果:2周、4周、6周时,B组、C组骨折局部骨及软骨明显高于A组与D组(P<0.05),B组VEGF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P=0.10、P=0.38),A组与D组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P=0.17、P=0.18).8周时四组血清VEG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 患肢短暂缺血处理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刺激局部及血清中VEGF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VEGF等生物因子信号通道有关.为临床促进骨折愈合提供新的思路.
推荐文章
复方续断三七提取物对家兔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复方续断三七提取物
骨折
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
Smad
PAI-1
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反复短暂缺血:早期microCT观察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反复短暂缺血处理
骨折愈合
早期
microCT观察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肢体反复短暂缺血预处理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肢体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三磷酸腺苷
血清外泌体对小鼠烫伤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
血清外泌体
烫伤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短暂缺血处理对骨折愈合促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期刊 国际外科学杂志 学科
关键词 短暂缺血处理 骨折愈合 促进作用 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血清
年,卷(期) 2016,(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3-317,封4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351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03.2016.05.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君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65 492 12.0 19.0
2 单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15 126 6.0 11.0
3 刘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130 532 11.0 15.0
4 王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27 137 8.0 10.0
5 赵彦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7 12 1.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0)
共引文献  (34)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4)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1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1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5(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短暂缺血处理
骨折愈合
促进作用
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血清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国际外科学杂志
月刊
1673-4203
11-5396/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2-606
197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312
总下载数(次)
18
总被引数(次)
1436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