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中药热奄包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干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妇科诊断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热奄包,观察组实施改良中药热奄包法。两组均干预3个月经周期,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表和痛经症状量表(menstrual symptom scale,COX)进行评分,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COX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干预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改良中药热奄包法干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优于中药热奄包法,可作为原发性痛经的优选干预方案。
推荐文章
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针刺
中药
外敷
寒凝血瘀型
原发性痛经
贴敷疗法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痛经
贴敷疗法
寒凝血瘀
临床观察
中医综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
原发性痛经
寒凝血瘀证
中药内服
穴位贴敷
中药分期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分期疗法
原发性痛经
中医治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改良中药热奄包法在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中药热奄包 改良中药热奄包法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年,卷(期) 2016,(10)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及临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55
页数 4页 分类号 R271.11+3
字数 39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4020.2016.10.1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6)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69)
二级引证文献  (20)
19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3(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5(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5)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1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药热奄包
改良中药热奄包法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月刊
1674-4020
51-1708/R
16开
四川省成都市上汪家拐街39号
62-10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72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2945
论文1v1指导